近日,扬州博物馆特别引进《怪而不怪——天津博物馆藏“扬州八怪”书画展》,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昨天,本报与扬州市文物局、扬州市博物馆协会、扬州博物馆等共同策划的“扬博大讲堂”,邀请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副主任邢晋,围绕“扬州画派诸家不同社会身份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这一主题,与市民游客分享其研究心得。
黄慎的《蹴鞠图》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
题材更贴近生活,手法直抒胸臆
昨天的讲座开场别具一格,扬州秋狮沙画艺术工作室的张馨予带来一场“扬州八怪”书画主题的沙画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自古以来,扬州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尤其是清代中叶以来,随着漕运和盐业经济的发展,“天下名士半在维扬”,扬州成为全国着名的书画中心。在此背景下,“扬州八怪”异军突起成为中国书画史上的创意先锋,对后世画坛产生深远影响。
“扬州虽地处淮左,但其雄踞江口。正当大江入海之要冲,加之物阜民丰,自然独领经济、政治的优势,鲍照在《芜城赋》中生动地描写了扬州在两汉时繁盛的景象。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江河两大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把扬州的繁荣推上新的高峰。促使"扬州八怪"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在昨天的讲座中,邢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扬州八怪”形成的历史背景。
谈及经济因素,邢晋说,清代中期的扬州以盐业为核心,在经济上形成了“百货通焉,利尽四海”的繁荣局面,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艺术市场的发达。在这种形势下,商人与画家之间的密切关系,终于超越了文人士大夫的相互酬唱,买卖成为书画流通的常态,作为画派的“扬州八怪”遂得以形成。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邢晋称,“扬州八怪”的称谓最早见于清人汪鋆的《扬州画苑录》,其中评价“所惜同时并举,另出偏师,怪以八名,画非一体,似苏、张之捭阖,缅徐、黄之遗规。率汰三笔五笔,覆酱嫌粗;胡诌五言七言,打油自喜。非无异趣,适赴歧途。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乎百里。”这段话本是当时的正统派对扬州画派的贬低,却将“八怪”之名流传后世。实际上,“扬州八怪”的艺术从根本上讲还是遵循“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的文人画传统的,并且上溯陈淳、徐渭、石涛等人。只是绘画题材更加贴近生活,摆脱了“曲高和寡”的旧文人画趣味,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容易被更多的阶层接受。这是他们对传统绘画的创新以及对绘画市场的妥协。
黄慎的《蹴鞠图》轴
很可能参照盐商收藏的古画
近日,扬州博物馆特别引进天津博物馆八怪书画藏品55件套,举办“扬州八怪”书画展,这也是天津博物馆馆藏“扬州八怪”书画精品首次走出家门,在国内大规模展出。昨天,邢晋结合正在展出的天津博物馆藏“扬州八怪”书画精品解读作品的特色以及背后的故事,让现场观众对“扬州八怪”的生平与艺术有更详细的了解。
对于黄慎的《蹴鞠图》轴。邢晋介绍,由于保管等诸多原因,这幅画作很少展出,一般都在库房“休养”,天津博物馆两年前重磅推出《见“怪”非怪——馆藏扬州画派精品展》原创大展时,首次将它拿出来与公众见面。唐朝时,由于唐太宗、唐玄宗都爱看蹴鞠,蹴鞠运动迅速流行开来,宫中皇帝与官吏也爱上了蹴鞠。宋太祖赵匡胤也是个疯狂“球迷”,这从现存的《宋太祖蹴鞠图》中便可以看出。
邢晋介绍,黄慎常年寓居扬州卖画为生,是一位有诗文修养的职业画师。黄慎的绘画技法全面,人物、花鸟、山水、楼台等皆擅,其中以人物画成就最高。所作人物画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舟子渔人、文人仕女、乞儿贫民等题材。天津博物馆馆藏《蹴鞠图》轴描绘的就是宋太祖与宋太宗、宰相赵普以及大臣内侍玩蹴鞠的场面。图中宋太祖身着龙袍,与赵普正在争抢。人物用笔细劲削力,顿挫自如,有草书行书之意。玩者之动态与观者之静态,相映成趣。人物神情刻画生动,笔意奇趣不俗。
看过这件作品的人,不禁心存好奇,黄慎的《蹴鞠图》轴为何能栩栩如生地呈现出这幅历史画面呢?邢晋推测,很可能是黄慎在扬州盐商那里看到了盐商收藏的古画,领略到了宋太祖蹴鞠图的氛围,就像亲眼看到了当时的场景,所以,画面中的人物很逼真传神,整件作品很有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