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润丹青赋新意 墨染乾坤展华章
——观著名画家曾建国先生作品有感
在中国画革新的漫漫征途中,曾建国先生的"融水法大写意牡丹"犹如一道清泉,为传统水墨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驻足其画作前,但见水色淋漓,墨韵氤氲,那些跃然纸上的牡丹既保持着传统的风骨,又焕发着时代的气息,令人顿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审美惊喜。

曾先生笔下的牡丹,最动人处在于其对"水"的独特理解与运用。在传统水墨体系中,水往往居于从属地位,而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主体性。观其作画过程,犹如一场与水的对话:他引导着水的流向,却又尊重水的天性;他控制着水的渗透,却又保留水的意外之趣。这种对水的解放,实则是对传统笔墨程式的创造性转化。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曾先生以水破墨,以水融彩,在水的流动与色的浸润之间,找到了传统写意与现代构成的平衡点。

细品《和美吉祥》等代表作,可见其牡丹既非工笔的精细描摹,亦非传统写意的程式化表达,而是在水与墨的相互生发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花瓣的层次通过水迹的浓淡自然呈现,枝叶的脉络借助水痕的走向巧妙勾勒,整个画面既保持了牡丹的雍容本质,又赋予其梦幻般的诗意氛围。这种技法创新,不禁让人联想到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曾建国先生以当代的视觉经验,重新诠释了这一古老的美学命题。

在他的画中,牡丹的“风骨”远比“艳丽”更动人。他笔下的牡丹枝干,多以侧锋行笔,线条遒劲如古松,不刻意追求对称工整,却在歪斜欹侧中透着倔强;花头造型摒弃了饱满圆润的常规,转而以散锋点染,花瓣边缘带着细碎的笔触,似历经风雨却依然绽放。这种“不趋完美、重在意韵”的表达,让牡丹从“吉祥符号”升华为精神载体——它不再是温室里的富贵象征,而是历经岁月洗礼仍坚韧生长的生命隐喻,恰如当代人在时代浪潮中坚守本心的精神姿态。

尤为难得的是,曾先生的艺术成就是建立在其跨媒介的深厚修养之上的。作为楹联名家、诗词大家,他将文学的深厚内蕴注入丹青世界,使其牡丹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文化的载体。他在《融水法写牡丹有感》中写道:"笔端散乱随心写,意象清明任笔行,寄愿牡丹融富贵,红花绿叶都有情。"这四句诗不仅道出了其融水法的创作精髓,更展现了一位当代文人的艺术追求。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技法与情怀相融,形式与内涵并重,既得传统文人之雅趣,又具当代艺术之新意。

水润丹青赋新意,墨染乾坤展华章。曾建国先生的艺术实践,为当代中国画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艺术商品化浪潮中,他始终保持文化定力,以水润墨章守护中国画的精神文脉。他的探索证明:传统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而真正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这种艺术精神,正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宝贵财富。
文/蔡白玉(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作家)
2025年10月30日 书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