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承载着对劳动的礼赞、对创造精神的传承。值此佳节之际,我们以“笔墨赞劳动·丹青颂时代”为主题,汇聚当代书画名家的精品力作,通过艺术语言歌颂劳动之美、弘扬时代精神。
劳动是文明的基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本次展览以书画为媒,汇聚艺术之力,礼赞劳动精神,艺术家们以笔墨抒发对劳动的赞美,用丹青描绘时代的辉煌。作品既传承中华书画的笔墨精髓,又融入时代脉搏,展现劳动精神与艺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值此展览,向所有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愿艺术与劳动共舞,绘就更加绚丽的时代画卷!

艺术家简介
李学文,字力余,祖籍河北定兴,1946年出生在京南大兴,久居北京复兴路玉渊潭畔。北京工业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交通部书画协会理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教育联盟艺术教育客座教授;《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特邀编委。
李学文传略及多幅书法作品曾被载入《盛世翰墨名家经典》、《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中国书画名家墨迹云览》;《法国卢浮宫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精品集》;《紫光阁国礼名人录》;《中华艺术家》;《世界当代艺术名家大典》;《环球 艺术人物》;《世界艺术名家名作收录大典》;《当代名家典藏》;《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名作选》;《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世界美术教育史》《世界里的中国》等刊物。李学文曾在《北京书画》公众号发表书法作品190多集6000多幅。

名家评论
笔畅中和气 墨纯太古心
——记著名书法家李学文
李学文先生的文化修养,决定了他的书法创作自有一股正典气象。与大多数书法家一样,先生走的也是一条师法碑帖之路,是谓深入传统,先以"敬慎"之心追摹先贤法度,复以"通变"之思化古为我用,最终在上下求索中达到笔墨精深!所以看李学文先生的书法作品,是完全没有时下"展览体"的盛行风格,而是真正做到了以古为宗的创作主张,法不欺人,功不欺世,故其笔下无论书之形,亦或是书之神,都可以说是完美地展现出了传统翰墨的法脉真章!

初次看到李学文先生的书法,那股法度正气、惠风和畅的书风格调,正是与他自身的品性修为相契合。所谓书品即人品,这一至理对李学文先生来说绝非虚言!提笔屏息凝神,落墨气势开张,挥毫间,自是追求着至真至善的翰墨正气,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这是李学文先生秉笔从艺的人生哲理,也是他作为当代翰墨弘道者的纯粹底线。

在行书作品中,可以发现每一幅中都是充盈着丰富的"书卷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于李学文先生对魏晋书风的深度研取,得其神骨而不徒其貌似,另一方面,则就是受益于他对行书意境的气息营造。基于章法基础,每一笔都是意在笔先,每一字也都是粲然盈褚,线条骨肉筋血由此而生,游行自在,行行殊致。常言一字之中,皆其心推之,有洁矩之道。便也就是对先生行书创作的最佳诠释。

再看先生隶书之作,则更是可堪气象醇厚而无丝毫浮滑。隶书师法汉隶正宗一脉,既得《张迁碑》的方整雄强,又具《礼器碑》的典雅含蓄,可见碑学风骨的刚阳拙劲,正是进一步激发了李学文先生的认同感。细观其书,横画若千里阵云,起笔藏锋如蚕茧,收笔回护似勒马,实乃深契蔡中郎"藏头护尾"之古训,竖笔又常如万年枯藤,深得石门郁勃之气。更妙处则在章法布局,字字皆如排兵布阵,遒劲中见秩序,浑朴中蕴灵动。由此通篇观之,但觉刀笔交融,恍惚可以从中闻得汉代石工錾金刻玉的阵阵清响。

复观篆书,李学文先生扫笔创作也显露出超然的造诣,他的篆取法秦诏版与石鼓文,线条圆劲如铁线银钩,结体严谨而不失古拙之趣,深谙篆书“婉而通”之理,起收之间藏露有度,转折处如折钗股,既存金石苍茫,又含玉箸润泽。整体章法布局尤重对称均衡,字间呼应若星汉列序,通篇气韵沉雄浑穆,如同钟鼎彝器铭文弘大再现。更让人折服的是他的篆法中融入了文人书卷之气,使古篆褪去匠气,焕发出温文尔雅之生机,整体既有先秦文字的神秘庄重,也透出当代文人的从容雅致,正是“以古为新”的典范。

笔畅中和气,墨纯太古心。总的来说,李学文先生的翰墨功夫绝对是古之经典。任胸怀于毫端,蕴真气于字势,遵循的是崇古尚古的取法正路,吐纳的更是临池志逸,端己正容的文人风采。将书法作为媒介,从而与古人神交,也正因如此,先生的作品才会使人感受到切实的传统底蕴。人书倶老,功夫到境,在业内屡获成就的同时,李学文先生也正背负着作为传统书法家应有的文化责任和使命!数十载青灯铁砚,尺幅间挥毫立志,大家风范,一目了然!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罗扬
2025年4月15日 书于北京
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