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雯,潮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深圳书画艺术学会副会长、深圳市中国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深圳书画艺术学院教授、深圳盐田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深圳市凤凰画院院长。
师承李宝林、黄格胜、张步先生。
担任粤港澳、艺术香港“2023金紫荊盃山水畫大賽”、“第三屆金紫荊盃中國畫臨摹大賽”、“2024金紫荊盃山水畫大賽” 评委。
迄今,三十多幅中国画作品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等主办的全国画展,获奖并被艺术机构和各界人士收藏。
多年来,其作品除时常亮相国内个展或多层级联展外,也多次参加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展览和艺术交流活动。2013年作品入编《新中国美术家大典》。

《山居图》68cmx68cm

法融南北成一格 意写山水贵自然
——记著名山水画家郭雯
郭雯师承李宝林、黄格胜、张步先生,可以说是当今传统画派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其山水画,在当今画坛内更是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郭雯善于在创作风格上融会贯通,即对南派山水的秀美韵味与北派山水的奇雄风骨进行了双向取法,人称“南韵北骨”。其次,则是得益于她多年来的写生经历,以笔墨为山水立传,而非是久居楼阁的想象派。因此如果说前者的取法还能依靠天赋与悟性,那么后者的写生实践,则就是对画家个人意志与定力的考验。显然,郭雯女士在这条道路上是走得扎实且深远的。而她对山水文化的理解,也绝不只是存在于尺素间,更在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修行中……

《古柏老桧》60cmx48cm
郭雯的笔墨根基深植于传统文人画体系,这一点毋庸置疑。她的画风融贯南北,兼具双方气韵。观其运思用墨,常以水墨留白营造云水氤氲之趣,意境空灵;同时又善用丰富多变的皴法,勾勒出奇峰峻岭的雄浑体势。斧劈皴立山石之骨,横锋侧扫强化岩体质感,再以墨色层层晕染,轻点苔痕,于苍劲中见润泽。这般笔墨语言,恰如古人画论所道:“夏山欲雨,要带水笔晕开。山石加澹螺青于矾头,更觉秀润也!”

《万壑秋声》240cmx200cm
郭雯女士作画,常是从大局落墨,再逐步收拾细节,而这一创作方式,也是为观者带来了层次分明的视觉体验。因画面中山水主体首先成形,所以气势贯通;然细观之下,又有丰富小景隐于其间,使作品既可远望其势,亦可近窥其境。例如在这幅《万壑秋声图》中,她便巧妙地运用了写生中所把握的远视构图,将层峦叠嶂连绵推远,又以一条清河蜿蜒贯穿全图,自远景缓缓流至眼前。沿河茂林掩映民居,云气缭绕缠山脊,再以嶙峋岩石与飒飒秋林为主体,整幅画面真可谓是明净遥落人肃肃,令人不禁想起宋代王禹偁的诗句:“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深秋意境,跃然纸上!

《三月芳菲》60cmx48cm
当我们习惯于将山水画创作划分为“南派”与“北派”时,或许并未意识到,这种分类本身就已暗含着一种无形的区别对待。事实上,无论是南派的温润秀雅,还是北派的雄浑壮阔,皆是有其独特的意境营造与审美价值,两者本无对立,更无所谓的境界高低之分。而郭雯女士的山水画之所以能赢得业内人士的一致赞誉,其根本原因,正是在于她超越了这种人为的南北界限与风格对立。取而代之的,则是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人风骨为底蕴,将山水的灵魂真正“画活”了。

《江风入云》66cmx68cm
法融南北成一格,意写山水贵自然。在她的笔下,山水不再是某种地域流派的标签,而是成为了贯通南北气象、融合刚柔并济的纯粹中国意韵,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对文化根性的回归。鉴于此,若将来有人能真正继承并延续这样一种艺术精神,那么也必定是以郭雯女士所开辟的道路为方向。不必说其它,仅看郭雯女士近年来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就足以说明一切。其作品不仅在国内诸多知名画院、画展中备受关注,更是在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亮相,成为了中国文化对话国际的艺术“名片”!我们期待,在她独特的艺术探索下,必将开创更加璀璨的未来,成为引领时代的艺术标杆!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刘振明
2025年秋 书于京华


《瀑布出云韵独清》136cmx68cm

《润秋》68cmx68cm

《溪山问道》136cmx68cm

《金色家园》136cmx68cm

《山与海的对话》180cmx97cm

《青峦沃土育琼枝》180cmx97cm

《雨收黛色冷含青》180cmx97cm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136cmx68cm

《山水清音图》180cmx97cm

《空山新雨》142cmx124cm

《雨过秋山》136cmx68cm

《湾区一隅》136cmx68cm

《锦绣家园》180cmx97cm

《祥和家园》180cmx97cm

《鹏湾揽胜》136cmx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