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深处的文脉回响
——江兆申画风中的渐江骨与唐寅韵
文/程里鹏
安徽歙县籍画家江兆申,既是古书画鉴定巨擘,亦是20世纪文人画脉络中不可忽视的承续者。他的山水世界,如同一座横跨明清的文脉桥梁,一端系着新安画派的冷峻孤高,一端连着吴门画派的灵动温润,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淬炼出独有的"清刚中见温润,简劲里藏腴厚"的笔墨精神。
渐江作为新安画派的旗手,以"干裂秋风"的笔墨写黄山真骨,将遗民的孤介与山川的奇崛熔铸为极简的符号。江兆申对这位乡先贤的承袭,不在形貌的模仿,而在精神的共鸣。他笔下的山石同样讲究"骨法用笔",以短促劲挺的皴擦勾勒轮廓,墨色多作枯淡处理,却在枯涩中暗藏生机——这正是对渐江"于极瘦处见腴润,于极疏处见苍莽"美学理念的现代转译。如《黄山图轴》中,天都峰的尖削与云海的虚灵形成强烈对比,线条似断实连,墨气若有若无,既葆有新安画派"师法黄山"的地域基因,又褪去了渐江笔下那份拒人千里的冷寂,多了几分学者式的温厚静观。

若说渐江赋予了江兆申笔墨的"骨",那么唐寅则为其注入了气韵的"活"。吴门四家的唐寅,善将院体的工致与文人的放逸熔于一炉,山石皴法兼用披麻与斧劈,人物情态兼具野趣与雅韵。江兆申对唐寅的借鉴,尤在"灵动"二字。他突破了新安画派过于追求"简"而可能导致的板滞,在山石结构中融入唐寅式的"转笔",让皴擦随山势流转,如《秋江泛舟图》中,岸石的皴法既见渐江的刚硬,又含唐寅的圆转,墨色由浓至淡自然晕化,恰似唐寅"墨分五色"的笔意。更妙的是他画中的点景人物,或策杖寻幽,或临流独酌,姿态简括却神完气足,既有唐寅人物"虽小却醒"的灵动,又无其世俗艳色,多了几分"大隐于朝"的书卷气——这恰是学者画家对文人画"以形写神"传统的创造性诠释。
江兆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是简单拼接前人技法,而是以鉴定家的眼光穿透笔墨表象,直抵精神内核。他深谙渐江的"孤"源于对文化道统的坚守,唐寅的"活"来自对生命本真的热爱,于是将二者的精神基因与自身的学者生涯相熔铸:以渐江的骨力立格,抵御现代艺术的浮躁;以唐寅的气韵养神,消解传统绘画的封闭。在他的画中,黄山的奇崛与江南的温润共生,遗民的孤介与雅士的通达并存,最终形成"以学养画,以画证学"的独特风貌。

从渐江到唐寅,从新安到吴门,江兆申的笔墨世界如一条蜿蜒的文脉长河,既映照着安徽地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流淌着中国文人画生生不息的精神活水。他证明了传统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可以通过当代心灵的观照,绽放出新的生命光彩——这或许正是这位安徽老画家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