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渖淋漓参造化 境生象外得新机
——记著名画家李福祥
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能成为文人抒怀寄情的艺术载体,其根本在于对"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一美学境界的深刻把握。因此纵观中国绘画史,就可以发现,真正的山水大家从不拘泥于对自然形貌的简单摹写,而是通过笔墨构筑起一个融汇心性与哲思的意境世界。正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而这种超越具象的艺术追求,在当今著名山水画家李福祥先生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苍山夕照196X96cm
观李福祥先生的山水作品,可见他追求的是一种心源外化的情景山水,当然,笔下所绘山水众幅,也绝不是千篇一律的表现,而是都具有着不同水墨风格的外貌,是谓各具其境。诸如浑姿浓厚的奇雄之势,氤氲淋漓的险峻之态,都是能在笔墨的虚实浓淡中得以彰显。此正如古人所言画论:“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不必求好景,亦不必拘旧稿。若于开合起伏得法,轮廓气势已合,则脉络顿挫转折处,天然妙景自出”。这是李福祥先生的得悟真诠,也是他从艺以来始终恪守的论道之证。
高山仰止100X50cm
从中国画艺术的角度来看,传统山水的皴法是表现山水的基础,对于这些,李福祥先生自然也是了然于心。但作为新时代山水画家,久久摹取自然不是立意之道,惟有“笔墨当随时代”,方才是正道。当然,这并不代表是要抛弃传统,而是对传统加以变化,就像李福祥先生的山水笔墨,从中你所能看到的,绝不是一家一派的笔墨风格,而是属于化古今用的集众之境。就比如这幅《高山仰止》,底蕴始终还是中国文人画"以形传韵"的美学血液。山峦用淡墨渲染,水墨在徐徐澹染而又层层推远,实乃缣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痕之,既取森森之气,又得穆穆之容,直令观者飘然有霞举之思也!
冰雪同梦138X68cm
墨渖淋漓参造化, 境生象外得新机。总的来说,李福祥先生对传统水墨的理解是到位的。所以即便画中山水形质如何变化,都是能从中感受到正宗的水墨根基,而不是盲目追求的时风,亦或是炫技的做作感。山水空灵致远,画意不落俗套,是真正达到了"入古能化,出古为新"的艺术境界,也是完美诠释了"集其大成,自出机杼"的创作理念。假以时日,相信他这种“显山露水”的写意精神,也必将会启迪更多后来者,从而持续诠释“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真谛!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欧阳建华
2025年5月2日 书于北京
望岳120X60cm
大美无言 120X60cm
朦胧月色 138X68cm
迎春、暗香 160X60cm
高山有韵138X68cm
轻舟已过万重山 138X68cm
集五岳之大成 136X136cm
莫道山高空仰止 138X68cm
云笋冬雪 120X60cm
清趣 138X68cm
名山四屏 69X34cm
红楼梦大观园 180X96cm
《唐宋百绝写意》作于1985年
内收百帧袖珍,89年亮相世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