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涵书志 艺道秉善德
——记著名诗人书法家牛立峰
在业内,牛立峰先生以书法闻名,但同时他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诗人。其自作诗的文化修养较深,常言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诗不能尽,溢而为书。今看牛立峰先生的诗书造诣,显然就是对此先贤妙理的最佳诠释。先生作诗书一体,直抒胸臆,正如苏轼提笔寄情,颜鲁公挥毫抒愤,他也总是能在诗兴勃发时,以笔墨为媒介,以素纸为载体,书写出一番峥嵘气象!所以要欣赏牛立峰先生的书法作品,就不得不谈及他的诗词雅性。也只有通过诗书双壁的文化性情,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先生的艺术气格。文以载道,树为勋遒,翰墨真章,正当如是!
在取法上,牛立峰先生是广博碑帖,不拘一格,旨在集众家之所长以为己用。笔下行书,首以二王为宗,同时又能兼涉苏轼笔意,米黄气象,是谓取法乎上也!草法则深谙性情驱笔,对癫张狂素之笔意参悟极深,由此挥毫,笔线真可谓是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时时纵横聚散,如走龙蛇,处处笔致错落,无拘无碍。也难怪清人周星莲曾于《临池管见》中有言:“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今牛立峰先生引拂轻飏,气度凛毅,其书气象自然也是有摆脱凡尘之象,是谓飘飘乎有仙气也!
再看牛立峰先生的篆刻作品,更是别具一格!其用刀如用笔,力道雄浑老辣,可在方寸之间尽显金石气韵。一方印中,既能得秦汉玺印的古拙朴茂,又能融明清流派的清正雅致。尤其难得的是,先生作印从不尚奇巧媚态,而重在表现一种"朴貌气",即大巧若拙、返璞归真的篆刻境界。整体印面布局,疏处可跑马,密处不透风,实乃平正中见奇崛,质朴处归平淡。由此钤印于素纸之上,仿佛是能听见金石铿然之音不绝于耳。
应当说,牛立峰先生还是一位深具赤子情怀的艺术家。这一点,从他对故土的精神守望就足以看出。面对河洛风情的家乡小景,哪怕是老宅瓦房,牛立峰先生都是有一份真挚的情感在里面。另外,也许是自幼深受庭训教诲的成长经历,又或许是历经人生沧桑而不忘本的赤诚之心,在牛立峰先生的艺术世界里,从不见"阳春白雪"的孤高,有的只是"耕读传家"的质朴本色。所以看他的诗书作品,总是能引人深思,发人心绪。毕竟你不能指望一个没有家门涵养的人,能创作出优秀的诗书作品。就像牛立峰先生自己说的:“在家山黄土地上度过了十余载的春秋岁月,爱之弥笃,刻骨铭心,梦寐不忘矣。”而这份真挚的情感,恰恰就是艺术创作最珍贵的品质。
诗文涵书志,艺道秉善德。艺术的综合性修养的体现,这一点毋庸置疑,倘若只是为了笔墨炫技,则不免沦为庸俗。正如清人朱和羹所论:“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牛立峰先生从艺数十载,不屑阿谀奉承,不媚名利虚无,唯以一身清刚正气行走书坛,与志同道合者切磋交流,并虚心求教于陈大羽、刘洪彪、陈天然等前辈。并长期深谙《庄子》真在内者,神动于外的精神真谛,只为追求艺术与人格的纯粹境界。期间更是多次参加慈善义捐义卖,曾在活动中将书法作品义拍所得全部捐赠贫困灾区,其胸襟之磊落,值得肯定与表扬。书功入典,艺品为先,行文至此,谨以先生诗句作结:“世人只较名和利,哪得情怀悟大千。”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田继学
2025年5月12日 书于北京
七律:冬夜闲吟
文/耕韵堂(牛)
围炉夜话暗香时,我共清梅一宿痴。
梦里惠风迎旧客,花间点墨送新诗。
横眉小字江湖体,昂首长歌老干词。
温酒挥毫当畅饮,三千文赋感怀之。
重游慈云寺
文/牛立峰
漫山枫叶抹胭脂,笑语拈枝觅好词。
雁过长空传锦句,风吟远岳寄归思。
露浓古柏侵禅院,夕映龙潭浣紫绥。
峭壁闲云浮宝塔,暮钟菊韵尽含诗。
七律:乙巳岁回乡感怀(中华新韵)
文/河洛居士
一捧清溪入画图,乡间小景静如初。
欢欣自此天天有,愁绪从今岁岁无。
细嚼梅芽将进酒,漫研竹露欲临书。
屠苏斟满爷孙乐,不尽温情道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