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吐纳空灵意 高士涵养文人心
——论李拾磊的雅俗共赏之道
欣赏李拾磊的画作,可以看到她的山水作品是在营造一个清雅无尘的至纯境界。从艺术的角度来说,画家主观性的情感抒发才是最为核心的关键,而题材不过是传递这份情感的载体。在画中,李拾磊深谙形神兼备、墨彩交融、意境相生的艺术真谛,虽知现实世界并非尽善尽美,但却始终坚持“古韵今抒”的创作理念。她要做的,就是要让作品既源于自然,又能超越自然,通过艺术的提炼与升华,创造出令人心驰神往的审美意境。
国画《江天一色旷古今》(180*97cm)
在传统花鸟画创作中,笔墨功夫固然是呈现物象之美的必要根基,但若欲传达画作内在的审美意趣,则更需仰仗画家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积淀。而李拾磊的创作实践,便就是对这一艺术规律的生动诠释。其画作绝非对传统写意技法的简单承袭,而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观其笔下牡丹,尤见匠心独运,常取大开大阖之构图,却又能于磅礴中见精微,是谓繁复处不失疏朗之致,密实处犹存透气之妙!叶丛层叠而不显板滞,花色秾丽而愈觉空灵。这种形制与意韵的完美统一,可以说是既展现了传统笔墨的形式美感,同时又透露出了画家深厚的文人情怀。
国画《梦江南·欢言》(180*97cm)
至若其人物画作,则呈现出另一重艺术境界。画中她常善于攫取情景交融的刹那感,并摒弃一切繁缛矫饰,惟以洗练至极的笔墨语言直抵艺术本真。画面中那些看似简约的线条与留白,实则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审美提纯,并承载着文人画"聊写胸臆"的美学追求,令观者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悠远的文人情思。臂如这一系列古人画,或见友人素衣隔江相望,或见闲人雅士卧舟垂钓,人物造型,更是颇有范曾的风格意思,眉眼传神却不过分雕琢,一袭素袍、一叶扁舟,便已道尽文人雅士的超然心境。此正是君子之气不可掩也!
国画《十六字令·飞鸣》(180*97cm)
作为一名青年画家,能形成自己的画品格调,的确是难能可贵。而在这条道路上,李拾磊也一直都是在身行力践,时至今日,应该说也是取得了相当成功和可观的结果。当然,成功不是简单说说就能达到的,在这背后,是她对笔墨的潜心钻研,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时代审美的敏锐把握。她深知,真正的艺术之美,既要有个人表达的深度,也要有与观者共鸣的温度。所谓阳春白雪,不过是曲高寡合,若只能自己看得懂的作品,能称为丹青艺术吗?显然不能。而李拾磊之所以能在当代青年画家群体中脱颖而出,很大原因也就是在于她能够很好地展露出自身的写意才华和艺术魅力,让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证,让笔墨经得住审美的推敲,让写意精神展现文人风采,让人文风骨尽显国学风范,雅俗共赏,方为真诠!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欧阳建华
2025年4月28日书于北京
国画《云程万里》(180*97cm)
国画《源远流长》(180*97cm)
国画《溪流万古琴》(248*129cm)
国画《梦江南·芳丛》(180*97cm)
国画《十六字令·欢》其六(180*97cm)
国画《十六字令·欢》其四(180*97cm)
国画《十六字令·欢喜》(180*97cm)
国画《十六字令·兼程》(180*97cm)
国画《十六字令·鹿鸣》(180*97cm)
国画《十六字令·迷藏》(180*97cm)
国画《十六字令·牧羊》(180*97cm)
国画《十六字令·弄妆》(180*97cm)
国画《十六字令·夜读》(180*97cm)
花鸟国画《忆秦娥·嬉游》(180*97cm)
花鸟国画《忆王孙·檀袖》(180*9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