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和覺知
寺在深山有遠客,廟在鬧市無凡塵
邵武市作為佛教文化的傳承地之一,擁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書法藝術資源。慈悲之華,必結莊嚴之果”故為華嚴寺,據史料載,邵武華嚴寺,別名華藏寺,始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湛山法師主建,規模頗大。經歷代高僧主持,釋本煥長老舍利安奉於邵武華嚴寺本寺,乃佛教界ㄧ大盛事,香火鼎盛,信徒眾多,為邵武地區正信佛教之聖地。
緣起:
許多緣分在冥冥之中早已註定了,1992-94年一場夢境,指引台灣省佛教居士陳明壽與林美春夫婦來到了邵武,尋找菩薩的指引,並且慷慨捐资 120萬人民幣擴建了年久失修簡陋不堪的原華嚴寺,一切都正合梦中之景。陈明寿夫妇当委托给庙里的中智师傅,请他负责修庙事宜,并承诺将负责所有的修庙费用,此后,在此基础上,释法风和释正省两位法师不辞劳苦,募化十方,力持建筑完善。分别于1996年落成玉佛殿、观音殿及藏经阁四层综合楼一座。1998年建成天王殿、钟鼓楼。2002年完成大雄宝殿、山门建筑,雕塑佛像全面齐全,总投资达400万元。
佔地面積也從不到400平方米,擴大到了1300平方米,而今香火鼎盛,信徒眾多,為邵武地區正信佛教之聖地。
筆者與陳明壽老先生之子陳炳臣為十多年之友誼,並且為同門師兄妹,師承台灣前輩藝術家鐘俊雄老師,對於陳老先生之善舉,聞之多年,一直未有機緣前往華嚴寺,正值去年筆者策劃一場兩岸交流,於廣東,因炳臣而有機會到了深圳弘法寺,拜會了印順法師及中勇堂主,深感榮幸,而今因緣俱足,受邀參與此次活動,參與翰墨華嚴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在信仰和美學的世界中找到智慧和祝福的源泉。
佛教與藝術的傳承不僅豐富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也為人們提供了探索宇宙奧秘和人生意義的途徑。內心充盈著崇敬,抑或就是佛教的力量所賦予的。
多年以來,兩岸在水墨及藝術的表現上形成百花齊放的易變,宗教與藝術相互交融、相互啓發達到福慧傳承的目的,而佛教與藝術的關係,從佛教文化中的禪宗美學強調簡約、自然和平靜,這些元素可以與當代藝術中的抽象、意象、水墨中的文人畫,內容主題多以儒釋道思想概念性相互契合,藝術家經常通過作品表達對內心對世界的探索,與佛教對內在自我和覺知的關注相呼應。通過將佛教的審美理念融入當代藝術創作中,藝術家可以創造出獨特而富有內涵的作品,而在每一回的創作幻變中,總是相互融合傳統殷實的原初型態及其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希望透過這次交流,兩岸藝術及佛教能夠持續深化,傳遞正能量。為兩岸融合及中華文化傳承做出積極貢獻。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里,願一切眾生都能夠獲得內心的平靜與智慧,擺脫煩惱和苦難,走上通往解脫之路。
策展人:陳炳臣/廖迎晰
貴賓:陳明壽
展出藝術家:
(台灣區)羅青、廖大華、陳炳臣、葉時昌博士、廖迎晰、林輝堂、鄭皓仁、葛映惠、謝涵愔、、林美蕙、林育如、徐兆慧、張若琳、邱悅慈、洪勝龍
大陸藝術家;
陈远、张四维、胡志平、何小鸿、陈家辉、黄建辉、江新农、严跃华、蒲玉杰、、高晖、陈炳富、刘志跃、李霖林、常洁华、张小玲 、危启锋、戴建荣、柳传龙
展覽地點:
邵武华严寺、燕林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展覽期間:2024年7/6-7/15日
邵武市作為佛教文化的傳承地之一,擁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書法藝術資源,推動中華文化與藝術交流。
曾獲尼泊尔政府授予全国英雄光明奖的邵武华严寺住持释中勇師父全力支持,同時也承蒙邵武佛教协会會長,佛山寺住持中祥師父全程支持參與,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澤道法師開釋並在僧眾和自願者用心規劃下,得以順利完成翰墨華嚴交流活動。
展覽期間,舉辦了多場講座和現場筆會,受地方政府單位高度重視大利支持,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們分享他們的見解和經驗。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民眾對美學的視野,也啓發了我們對宗教與藝術的思考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