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家简介
彭云山,1967年出生于广州。1990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经多年寻师访友刻苦专研,对古人千古不易的笔法孜孜以求,努力追求在书法作品中有自己的气,韵,神。因此部分作品获得了一些全国甚至国际的金奖银奖,得到部分行家的认同。现在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香港中华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协会书研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艺专委副主席。
2011年以来作品入选《中国艺术大家》,《当代书画十大名家精品集》,《中华翰墨》等一系列书籍。2015年隶书作品治国格言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书法本身有自己的魅力,它直接映射出人的心灵,胸襟。在书者有意无意之间笔、墨、纸和谐地交融留下了让人心旷神怡的墨宝。若说文以载道,那么书法则可以说暗合道心。一幅作品从选书写内容,到纸、笔、墨的选用,到章法、笔法、墨法、题字签名、用的印章印泥。每一个细节都有书法者用心的痕迹。然后才能有作品中有意无意间显露的韵味,也可以说书者的本性,这些都能直达观者的心中。传王羲之著《记白云先生书诀》就明确指出:“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可见书法在肇乎本性中功莫大焉,可以说书法不得笔法,不悟本性绝难大成。从这个角度说书法可以算修炼的方法之一。
读载道之文,看古今人之书法名作,与良师益友游,吸纳天地自然风光之神韵,体察自己玲珑剔透之本心,吾不知时日之过也。大浪淘沙,光阴似箭,评议褒贬及名利于我如浮云!我相信水滴石穿,相信积善成德是一定会神明自得的!

人书合一 执笔作典
——记著名书法家彭云山
翰墨艺术的创作是与其传统性离不开关系,无论是碑法也好,亦或是帖法也罢,这两者皆是构成翰墨文化发展的基本所在,而对于每一位书法家而言,研习碑帖的传统法度也同样是一条所必须要经历的创作过程!但纵观当下书坛,习书作墨者和临摹碑帖者虽多,但在这其中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有悟于笔墨法道和碑帖妙韵,而除此之外的多数人,要么是盲目所临,不解其意,要么就是笔风死板,状若算子,此众只可称之为徒具于形态的庸俗匠者罢了。

而今日观得著名书家彭云山先生的书法众作,便正是能在其作品十分清楚的看到他那有别于俗笔的超然造诣,执笔有摒描绣程式,作墨有达古法基脉,以时造韵,广积品脉,是谓有铸于大家风范!此也正如南宋大贤陈槱于《负暄野录》一书中所言那般,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于碑本,则惟得字画,全然不见其笔法神气,终难精进!今彭云山先生执笔作墨,即恰是深与此道相成相映也!

随着当下书坛环境的改变,各种的展览形式也就不免会成为众多书家争夺名利的艺术赛场,一场展览下来,入流作品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甚至几万,而对于观赏者和评判者来说,鉴赏一幅作品最多也就十几秒钟,而为了能使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许多书法家在创作上也都是只追求于书法的视觉表现,从而忽略了书法本身所应细细经营的内在蕴藉和精神趣味。所以当我们将目光转向整个书坛,所看到的书法作品都是呈现出大众化的程式面貌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今日彭云山先生的翰墨造诣,却是并没有在所谓的奇巧面貌上下功夫,而是唯以书家品质为格局,以传统文脉为继承,重于取法,更重于正气!

在个人的书法造诣上,彭云山先生是尤以隶书造诣最为深厚,观其众幅隶书作品,是可见于张迁法碑之余韵,也可品于雅俗共赏之典雅,笔法可致严谨,墨韵可蕴凝练,笔墨所达之处,也无不是严谨适宜,朴茂合一!通幅隶书字势,初观即感端正意态,但品之愈久,就愈可感于一股有存于章法中的方劲之气,是谓字正格雅,不见散漫,古妙沉着,可彰庙堂!

而在楷书作品中的精妙造诣,也这个是彭云山先生历经时间累积所最终修成的艺术高度!观其众幅小楷作品,是既有笔法险绝之象,也具于点画舒然之畅,用笔之际更是可于流畅中赋风流,于平淡中寓正典,二王法妍诚是有汲于十分!气象疏朗,自为真淳!

人书合一,执笔作典。书道所致,是以写心为高,而以表象为次,所以无论是翰墨五体中的哪一字体,其最终所成就出的形神意象都必是要与书家心源达成一致,唯有如此,作品才能最终摄取出观者的真情实意和书者的品性修为!而今日彭云山先生的书法造诣显然就是有成于这一点,作墨有抒胸臆,成法有达妙然,此之由是澄心所照!大家风范,未可言传!
著名书画评论家 史峰
2022年3月26日 书于览艺斋
作品欣赏














